楼道灯光随日出自动隐去,地下车库的照明应声而亮;业主们用日常积累的碳积分,轻松兑换生活所需……如今,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绿色蝶变”,正在中国成千上万个小区中悄然发生。物业行业,作为串联家庭低碳生活与城市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已悄然超越“扫地修灯”的传统角色,正主动扛起推动社区碳中和的实践大旗。
10月25日,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2025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绿色空间使用者”案例交流学习活动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发布《中国物业行业碳中和战略与路径报告》,以万科物业在标杆实践为样本,破解“公区排放归属模糊”、“减碳收益平衡难”等行业困局,为“双碳”目标基层落地提供了鲜活的社区范本。
破解权责迷局:物业拿到“碳管理授权书”
“以往,即便是有心更换节能设备,‘协调难’也常是物业人员首要面对的现实阻力。”如今,万科物业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记者从报告中获悉,万科物业将率先在《物业服务合同补充协议》中,以白纸黑字的形式明确其对小区公共设施的“运营控制权”。这意味着,从细微的走廊照明到核心的水泵机房,所有这些公共设施产生的碳排放,都将正式计入物业的碳核算范围。
“这相当于为物业企业颁发了一张正式的‘碳管理授权书’。”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解读道,依据国际通行的GHG Protocol核算标准,明确的“运营控制权”为公共区域碳排放锁定了责任主体,此举既满足了ESG信息披露的关键要求,更从根源上扫清了社区减碳实践长期面临的制度障碍。
目前,该权责界定模式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而万科物业已构建了“智能降耗-循环利用-协同治理-生态固碳”完整体系,在全国多个社区形成可借鉴的低碳实践样本,为后续制度落地积累了实证经验,让昔日“没人管”的公区排放,能成为可量化、可管控的“减碳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