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地新闻 > 刚刚,厦门发布!涉及翔安机场、新建地铁、保障房、健康步道……
刚刚,厦门发布!涉及翔安机场、新建地铁、保障房、健康步道……
内容来源:今日海沧
2025/10/23 22:00:00
精细治理,既要城市的“面子”高颜值,也要城市的“里子”更扎实。

(一)建设韧性城市,用心筑牢城市安全防线。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海绵化”面积占比达44%,有效增强城市水生态韧性。大力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建立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集中整治70个易涝风险点,经多轮强降雨检验,城市内涝点基本消除,市民出行安全感持续增强。建成各类地下管廊587公里,入廊管线超1538公里,新改建雨水管涵230公里,城市地下“血管”更加畅通。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成12个行业部门56个子系统,接入20万路视频、6.7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优化服务供给,全力保障城市平稳运行。“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从5350吨/日提高到7500吨/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名。大力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三个一百”行动,2020年以来完成投资超170亿元,污水处理能力由91万吨/日提高至212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道80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020年的78.3%提高到2024年的88.3%,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BOD浓度保持在120mg/L以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投用海沧水厂三期、西山水厂二期,新建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10.7公里,供水能力由234万吨/日提高至269万吨/日,2024年供水管网漏损率为3.43%,在全国日供水量100万吨以上主要城市中持续保持前三水平。新建改造燃气管道40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4.2万户,管道燃气用户占比提高至约70%,清洁能源普及率与居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三)提升环境品质,持续建设城市宜居家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筼筜湖已蝶变成白鹭翱翔的“城市绿肺”和美丽的“城市会客厅”。综合提升厦门植物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时隔16年、继鼓浪屿之后我市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持续完善慢行系统,累计建成绿道311.5公里,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4年接待市民游客达1969万人次,成为厦门新的城市名片。新增和改建园林绿地1849公顷,完成124个公园健身跑道改造;整治修复滨海湿地近150公顷,修复沙滩2.5公里,清理滩面402公顷,为市民游客营造亲绿亲海休憩空间。“清新蓝”“生态绿”已成为城市鲜明标识,让厦门更加美丽宜居。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资料图/图源:厦门日报图片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Q

这五年来,国土空间规划在保障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A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柯玉宗国土空间规划是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这五年,我们以总体规划为纲,在“一张图”上统筹和平衡教育、文化、养老、市政、交通等基础建设的空间需求,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构建城市发展骨架。编制给水、排水、电力、燃气、污水、综合管廊等专项规划细化落位,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空间保障,提高城市韧性水平。共策划实施各类重大基础建设项目390个,其中公共服务领域项目168个,交通设施领域项目60个,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项目92个,公园绿地领域项目41个,生态修复领域项目29个,以关键基础建设项目的落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我们全面强化土地、林地、海域等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五年累计获批用地2389公顷、用林531公顷、用海7064公顷,供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43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635公顷,精准高效保障各项基础建设需求。近五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39个,随迁子女在厦入学实现“零门槛”申报;建成养老机构、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273家,实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市区级医院2公里覆盖率由2021年的57.44%增长至2024年的62.1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1年的2.34平方米提升到2024年的3.43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城市宜居韧性水平大幅提升。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引领和自然资源要素的精准保障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也有力推动了我市城镇规模实现有序拓展,全市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89.4%增长到2024年的91%;城镇建设用地由371.30平方千米增加至395.15平方千米,年均增长约6平方千米;城区实体地域面积达到494平方千米,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在跨岛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岛外城镇建设用地占比由75%提高到77%,人口占全市比重由59%提高到61%,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占全市90%,跨岛发展战略已从蓝图走向现实。

Q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路子,请介绍下,厦门经过近三年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实践,在哪些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A


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城中村治理是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城中村?长周期、高投入城中村改造如何可持续?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城中村之问。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嘱托,高度重视破解这一系统性、复杂性难题,以现代化治理开启城中村改造新路径。

一是健全完善一套工作体系。注重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全域、彻底、科学”治理理念,制定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逐村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张图”。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链条;建立每周一例会、每月一检查、每季一“晾晒”、每半年一现场观摩暨市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及时总结推广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

二是迭代推出一套标准指引。坚持试点先行,以点拓面。2023年以来,已完成71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思明、湖里两区实现全覆盖。及时总结试点做法,形成标准指引,从1.0版,到2.0版,再到3.0版;编撰5个指引导则,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治理路径,按照宜居、宜业、智慧、和谐“四个社区”模式,形成“一村一特色”治理品牌;推出20个样板示范村、20个经验模式,现代化治理内涵不断丰富。

三是创新出台一套政策法规。及时总结固化实践经验,推进建章立制。积极突破城中村治理难点堵点,围绕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市级财政奖补资金使用等出台11项配套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城中村治理立法,起草2部法律规章。其中,《厦门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进行专章论述,把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在此基础上,与厦门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进行收集、整理、汇编工作,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发展实际、体现厦门特点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理论成果。

下一步,我们重点围绕“大物业”运维、“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等内容,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

Q

“十四五”期间,厦门大力推进路网项目建设,市民群众在日常出行中也切身感受到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请介绍下厦门在路网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A


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十四五”期间,厦门持续构筑高品质城乡交通网络,全市累计建成高、快速路和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超200公里,在支撑和服务都市圈建设、跨岛发展、产业提升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一是织密骨干路网,构建厦漳泉“一小时通勤圈”。五年来我们发力跨区域公路通道建设,提升厦门枢纽的辐射能力,打通了连接两市的海翔大道、翁角路等大通道,实施了国道228、国道319、国道324等升级改造,开工建设国道324、省道209等与泉州、漳州毗邻路段,大力提升了都市圈城际通行效率,为厦漳泉人员往来、产业协同和物流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攻坚跨岛通道,岛内外“一体化”迈上新台阶。我们全力推进跨海通道建设,建成通车翔安大桥、海沧隧道两座跨海通道,与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等共同构建“五桥两隧一海堤”跨海通道新格局。海沧隧道和翔安大桥串联形成第二条东西向跨岛通道,日均进出岛车辆达21万辆次,跨岛交通拥堵得到显著缓解。2024年进出岛车辆超过2.8亿辆次,较“十三五”期末增长43%,厦门跨岛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同时,厦金大桥(厦门段)全面施工,建成后将实现厦门本岛与翔安机场的快速联接,有效促进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三是联动产业布局,赋能片区发展“加速度”。我们坚持“路网跟着产业走”,让路网成为片区崛起的“引擎”。在翔安国际机场周边,同步推进的配套交通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滨海东大道、溪东路、机场高速公路等路网提前建成,为临空经济区产业落地铺平了道路;同翔大道建成通车,作为同翔片区的“货运大动脉”,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国道228线串联起厦门优质滨海旅游资源,实现了“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

路通则业兴,路网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厦门将持续打造更加“畅、安、舒、美”的路网体系,让交通发展红利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Q

筼筜湖综合治理历经数期工程,近五年可以说是实现质变的关键期。请问这五年,筼筜湖治理取得了哪些进展?涉及哪些方面?

A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回顾五年治理历程,我们聚焦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城市中心区构建稳定、自净的水生态系统。我们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造性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在完成5期综合治理基础上,继续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治理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筼筜湖治理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厦门筼筜湖项目成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城市环境生态治理的唯一代表性展项。

五年来,依法治湖体系更加健全。制定湖区专项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功能格局与保护目标。联合公、检、法等部门设立环湖生态警务联盟、筼筜湖法官工作室、生态保护检察联络站等,健全依法治湖的工作机制。

湖区管理更加精细。持续完善“市民湖长”“市民园长”等公共参与机制,推行湖区物业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岸上岸下联动,湖面保洁更加高效,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人民共享”的筼筜湖生态保护新格局。

湖区生态系统更具韧性。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有效扩大库容并减少内源污染;第二排涝泵站和西堤闸等工程的投用,将湖区防洪强排能力由40m³/秒提升至90m³/秒,防洪排涝标准由3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湖区水体交换周期由3天缩短至2天;同时通过弯角区岸线与流域内正本清源改造,湖区水动力与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累计发现水生生物约250种、鸟类98种。

纳排潮防汛更加科学。推行科学调度纳排潮管理机制,形成两种纳排潮模式,湖区防洪排涝工作更加精细,有效保障湖区水环境稳定。

绿色公共空间更加丰富。拓展“公园+”功能,融入体育、文旅等元素,通过打造筼筜湖高品质慢跑步行系统,建设潮汐广场、38℃温泉园等口袋公园,在海湾公园、南湖公园开放共享绿地,结合干渠导流堤延伸工程,构建“生态观鸟走廊”,营造出亲近自然生态的高品质空间。

如今,新阶段治理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件事:第一,让湖里的“居民”更多样,吸引更多的鱼虾鸟类安家;第二,让湖里的“血液”更畅通,增强水体流动与自净能力;第三,让湖泊“身体”更强健,筑牢湖区生态根基。站在新起点,我们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21个治理项目,以更科学的手段,更精细的管理,让筼筜湖这个“城市会客厅”更美丽。



您的评论:
首页 > 资讯中心 >资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