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管理更加精细。持续完善“市民湖长”“市民园长”等公共参与机制,推行湖区物业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岸上岸下联动,湖面保洁更加高效,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人民共享”的筼筜湖生态保护新格局。
湖区生态系统更具韧性。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有效扩大库容并减少内源污染;第二排涝泵站和西堤闸等工程的投用,将湖区防洪强排能力由40m³/秒提升至90m³/秒,防洪排涝标准由3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湖区水体交换周期由3天缩短至2天;同时通过弯角区岸线与流域内正本清源改造,湖区水动力与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累计发现水生生物约250种、鸟类98种。
纳排潮防汛更加科学。推行科学调度纳排潮管理机制,形成两种纳排潮模式,湖区防洪排涝工作更加精细,有效保障湖区水环境稳定。
绿色公共空间更加丰富。拓展“公园+”功能,融入体育、文旅等元素,通过打造筼筜湖高品质慢跑步行系统,建设潮汐广场、38℃温泉园等口袋公园,在海湾公园、南湖公园开放共享绿地,结合干渠导流堤延伸工程,构建“生态观鸟走廊”,营造出亲近自然生态的高品质空间。
如今,新阶段治理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件事:第一,让湖里的“居民”更多样,吸引更多的鱼虾鸟类安家;第二,让湖里的“血液”更畅通,增强水体流动与自净能力;第三,让湖泊“身体”更强健,筑牢湖区生态根基。站在新起点,我们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21个治理项目,以更科学的手段,更精细的管理,让筼筜湖这个“城市会客厅”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