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路子,请介绍下,厦门经过近三年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实践,在哪些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A
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城中村治理是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城中村?长周期、高投入城中村改造如何可持续?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城中村之问。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嘱托,高度重视破解这一系统性、复杂性难题,以现代化治理开启城中村改造新路径。
一是健全完善一套工作体系。注重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全域、彻底、科学”治理理念,制定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逐村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张图”。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链条;建立每周一例会、每月一检查、每季一“晾晒”、每半年一现场观摩暨市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及时总结推广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
二是迭代推出一套标准指引。坚持试点先行,以点拓面。2023年以来,已完成71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思明、湖里两区实现全覆盖。及时总结试点做法,形成标准指引,从1.0版,到2.0版,再到3.0版;编撰5个指引导则,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治理路径,按照宜居、宜业、智慧、和谐“四个社区”模式,形成“一村一特色”治理品牌;推出20个样板示范村、20个经验模式,现代化治理内涵不断丰富。
三是创新出台一套政策法规。及时总结固化实践经验,推进建章立制。积极突破城中村治理难点堵点,围绕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市级财政奖补资金使用等出台11项配套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城中村治理立法,起草2部法律规章。其中,《厦门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进行专章论述,把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在此基础上,与厦门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进行收集、整理、汇编工作,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发展实际、体现厦门特点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理论成果。
下一步,我们重点围绕“大物业”运维、“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等内容,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
“十四五”期间,厦门大力推进路网项目建设,市民群众在日常出行中也切身感受到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请介绍下厦门在路网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十四五”期间,厦门持续构筑高品质城乡交通网络,全市累计建成高、快速路和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超200公里,在支撑和服务都市圈建设、跨岛发展、产业提升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一是织密骨干路网,构建厦漳泉“一小时通勤圈”。五年来我们发力跨区域公路通道建设,提升厦门枢纽的辐射能力,打通了连接两市的海翔大道、翁角路等大通道,实施了国道228、国道319、国道324等升级改造,开工建设国道324、省道209等与泉州、漳州毗邻路段,大力提升了都市圈城际通行效率,为厦漳泉人员往来、产业协同和物流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攻坚跨岛通道,岛内外“一体化”迈上新台阶。我们全力推进跨海通道建设,建成通车翔安大桥、海沧隧道两座跨海通道,与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等共同构建“五桥两隧一海堤”跨海通道新格局。海沧隧道和翔安大桥串联形成第二条东西向跨岛通道,日均进出岛车辆达21万辆次,跨岛交通拥堵得到显著缓解。2024年进出岛车辆超过2.8亿辆次,较“十三五”期末增长43%,厦门跨岛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同时,厦金大桥(厦门段)全面施工,建成后将实现厦门本岛与翔安机场的快速联接,有效促进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三是联动产业布局,赋能片区发展“加速度”。我们坚持“路网跟着产业走”,让路网成为片区崛起的“引擎”。在翔安国际机场周边,同步推进的配套交通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滨海东大道、溪东路、机场高速公路等路网提前建成,为临空经济区产业落地铺平了道路;同翔大道建成通车,作为同翔片区的“货运大动脉”,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国道228线串联起厦门优质滨海旅游资源,实现了“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
路通则业兴,路网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厦门将持续打造更加“畅、安、舒、美”的路网体系,让交通发展红利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筼筜湖综合治理历经数期工程,近五年可以说是实现质变的关键期。请问这五年,筼筜湖治理取得了哪些进展?涉及哪些方面?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回顾五年治理历程,我们聚焦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城市中心区构建稳定、自净的水生态系统。我们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造性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在完成5期综合治理基础上,继续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治理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筼筜湖治理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厦门筼筜湖项目成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城市环境生态治理的唯一代表性展项。
五年来,依法治湖体系更加健全。制定湖区专项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功能格局与保护目标。联合公、检、法等部门设立环湖生态警务联盟、筼筜湖法官工作室、生态保护检察联络站等,健全依法治湖的工作机制。
湖区管理更加精细。持续完善“市民湖长”“市民园长”等公共参与机制,推行湖区物业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岸上岸下联动,湖面保洁更加高效,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人民共享”的筼筜湖生态保护新格局。
湖区生态系统更具韧性。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有效扩大库容并减少内源污染;第二排涝泵站和西堤闸等工程的投用,将湖区防洪强排能力由40m³/秒提升至90m³/秒,防洪排涝标准由3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湖区水体交换周期由3天缩短至2天;同时通过弯角区岸线与流域内正本清源改造,湖区水动力与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累计发现水生生物约250种、鸟类98种。
纳排潮防汛更加科学。推行科学调度纳排潮管理机制,形成两种纳排潮模式,湖区防洪排涝工作更加精细,有效保障湖区水环境稳定。
绿色公共空间更加丰富。拓展“公园+”功能,融入体育、文旅等元素,通过打造筼筜湖高品质慢跑步行系统,建设潮汐广场、38℃温泉园等口袋公园,在海湾公园、南湖公园开放共享绿地,结合干渠导流堤延伸工程,构建“生态观鸟走廊”,营造出亲近自然生态的高品质空间。
如今,新阶段治理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件事:第一,让湖里的“居民”更多样,吸引更多的鱼虾鸟类安家;第二,让湖里的“血液”更畅通,增强水体流动与自净能力;第三,让湖泊“身体”更强健,筑牢湖区生态根基。站在新起点,我们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21个治理项目,以更科学的手段,更精细的管理,让筼筜湖这个“城市会客厅”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