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地新闻 > 漫谈“闽人智慧”的文化根基
漫谈“闽人智慧”的文化根基
内容来源:今日海沧
2024/12/24 21:36:00
12.9万元,在全国排名第四。这是福建人民勤劳奋斗的结果。福建省有很多知名企业。作为普通人,从生活角度来说,我会看重那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企业。比如,我在生活中有直接体验过的安踏运动服装。晋江的旅游鞋,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就领教过,那时毁誉参半。2007年安踏集团在香港上市,自此,安踏集团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特别是安踏集团赞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品牌竞争力空前提升。现在,人们穿着安踏品牌的服装、运动鞋,觉得很有民族自豪感,对于闽人更是如此。安踏的成就表明闽人做企业敢拼能赢,几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气馁,不骄傲。扎扎实实做事,终于能站上高处,成就理想。

严复,福建人,其翻译的《天演论》,可看作是中国近代开启民智第一书。

闽人自知,福建海阔天空,山高路陡,只有遗身利物、栉风沐雨、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有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或许能够揭示闽人的智慧或其文化性格,这便是“闽派批评”。由于福建孕育了一大批在文学评论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中国文坛上因此形成了一个公认的概念——“闽派批评”。尽管各地都可以以地域命名批评群体或创作群落,甚至有用“军”来命名的,如陕军、湘军、川军等,但在命名批评群体方面,唯有“闽派批评”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于文坛的闽籍评论家与理论家们,只需稍加罗列,便足以令人信服:林默涵、谢冕、张炯、孙绍振、李联明、刘登翰、童庆炳、何镇邦、曾镇南、南帆、王光明、俞兆平、汪文顶、朱大可、郑家建、谢有顺、黄发有、吴子林等(他们大体按齿序罗列,难以周全详尽,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笔者亦有幸位列其中,与有荣焉。此外,还有许多外地入闽的青年才俊以及正在成长的闽籍青年评论家,他们的存在进一步壮大了这一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仅限于主要从事当代文学评论或研究的学者。文学研究的专业分工已经日益细密,因此“闽派批评”应有其明确的限定,否则便难以规整出阵势。然而,即便如此,这样一批学者投身于文学评论,已经构成了一支颇为盛大的队伍,为闽人的当代文化形象增添了鲜明的色彩。

  作为主要从事当代文学评论工作的笔者,时常被问及一个问题:为何福建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评论家?或许是偶然,或许是某一个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并无普遍性或规律性的答案。但这一现象的出现,确实表明了这一时期的闽人与某种文类的创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他们具备驾驭这种文类的才能。

  通常,人们认为有才华就应该去搞创作,写小说、写诗或编写电影、电视剧本,何必去写评论呢?那不是跟在作家后面凑热闹吗?当然,作为业内人士,我会认真纠正这种偏见。事实上,评论未必比创作容易,甚至可以说,评论的起点往往要比创作更高。创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尝试的,无论是业余写作还是专业创作,成功则名利双收,失败也乐在其中,进退自如。而选择评论则不同,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训练以及较高的教育起点。更重要的是,评论家需要具备品评一部作品的学识和能力,正如叶燮所言,“才胆识力”是做好评论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优秀的评论家需要具备过人的艺术敏感度、思辨的睿智以及强大的理性概括能力。当然,最根本的在于需要苦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这正是福建读书人的突出特点。

  闽人的智慧,是国人对闽人的一种称道。在与不同省份的人交谈时,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讥讽,他们总会加上一句:“你们福建人聪明。”然而,闽人自知,福建海阔天空,山高路陡,只有遗身利物、栉风沐雨、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您的评论:
首页 > 资讯中心 >资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