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不仅体现在日常可见之处的持续优化,更在于主动审视那些易被忽略的“隐秘角落”。以地库照明为例, 万科物业在设施设备房与地库系统中加装了智能声控照明装置,实现了“人来灯亮、人走灯缓灭”的智能化用电管理。在厦门鑫塔水尚小区的地库节能改造项目中,该技术落地后成效显著:用电量较改造前下降约25%,有效降低了物业能耗与运营成本,成为社区绿色更新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次改造不仅是照明设备的升级,更是万科物业推进“人+机+远程运营”智慧服务模式的具体实践。通过引入声控、感应等物联网技术,地下空间在保障安全与便利的同时,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为社区碳中和目标贡献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居民当主角:从“旁观者”变“低碳合伙人”
报告指出,物业正打破“单打独斗”的减碳模式,构建“政企民”协同治理生态。青岛城阳蝶城创新的“五社联动”模式颇具代表性: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工组织做方案,物业抓执行,居民志愿者组成“红色小楼长”、“妈妈团”,一起动手建堆肥花园。如今,这里85%的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昔日“没人管”的垃圾,成了邻里互动的“纽带”。
北京西山庭院索性建成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周末常有孩子跟着物业工程师学堆肥、认植物。如今,社区里记录到20种鸟类、31种传粉昆虫,成了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友好社区”。
碳积分更成了激活参与热情的“钥匙”。万科物业的碳积分体系已链接640万家庭,不少社区还办起“二手市集”,闲置玩具、家电在邻里间循环利用,既省了钱,更拉近了关系。这种“参与有奖励、减碳有收益”的模式,让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合伙人”。
绘就路线图:2045年瞄准社区净零排放
物业减碳绝非“一阵风”,《报告》更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中国物业碳中和转型分为三阶段推进:
2025-2030年“筑基精算”,碳在哪里? 实现公区分项计量全覆盖,让每个岗位都有“控碳责任”;
2031-2040年“系统脱碳”,碳怎么减?大规模推广光伏、储能等绿电设施,力争绿电占比超40%;
2041-2045年“净零引领”,碳如何转价值?90%社区实现运营期净零排放,社区微电网接入城市虚拟电厂,甚至能向市政提供碳汇资源。
“未来的物业,不仅是小区管家,更是绿色生态运营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表示。目前,各大头部企业已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万科物业的实践经验也为行业提供了“降本增效+社区治理”的双重参考。随着节能收益ABS融资、光伏CCER碳资产开发等金融工具介入,物业减碳正形成“投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从一盏灯的智能控制到一个社区的零碳运营,从一家企业的探索到一个行业的转型,物业行业的“绿色蝶变”,正让千万个小区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最小单元”。当屋顶光伏成为社区标配、厨余垃圾全量就地利用、业主碳账本联通城市碳普惠系统,我们的“家”终将更绿、更省、更舒适,更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